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八佾第三1 论语新解 论语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本段对话的大意是:子夏问老师:《诗经》上有一句话,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呀?孔子说:人们在绘画之后才感觉到画绢素的重要性。子夏有所顿悟地问到:人们之间互相讲究礼仪,是不是背后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呀?孔子非常高兴地说:能够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作者运用孔子师徒二人的这段对话,十分生动地告诉人们,礼仪本身不过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人们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所以讲究礼仪不得背离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实质。为什么呢?因为礼的精神实质消失了,国家也就难以名垂千史。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国是夏朝后裔,也就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得天下后,求禹的后人,便找到了东楼公,把他封到了杞这个地方,以来供奉夏氏的祭祀。宋国是殷商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杞国的礼制如何,却无法得到证实。商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的礼制如何,却无法得到证实。这主要是杞、宋两国这方面的文献不足造成的原因。如果文献记载充足详实,那么我就能够证实它们了。

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仍不为重用,于是潜心修订《礼》《乐》《诗》《书》 《易》《春秋》等,这是他在整理《书》时的一番感叹。作者运用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保存文化的重要性,其实是另有其意。文化传承一般有文字记载和口述两种形式,但如果根本就没有传承的民族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民族。一个民族的礼道,是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映,其文化丧失,精神颓废,则礼乐崩溃。孔子在讲此话时,杞、宋两国是存在的,但又为什么说杞、宋两国的礼制无法得到证实呢?这说明在当时与其他诸侯国一样,杞、宋两国礼道丧失,史官无法记载也不敢记载。由此我们更能领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民族,我们现在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民族特征,更不知其礼道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民族特色文化和民族精神没有流传下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形成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相反爱琴文化、玛雅文化却为我们熟知。可见,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消失了,国家就很难名重千史,甚至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退去。作者运用孔子这段话,既是强调保存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又是对当时社会礼道混乱的一种警示。为什么这样说呢?作者接着写道,看看现实吧,人们对礼乐的形式也不重视了。

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朱熹《论语集注》对本段的解释是:赵伯循曰:“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故得禘于周公之庙,以文王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礼矣。”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chàng)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谢氏曰:“夫子尝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又曰:‘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当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叹也。”

如此重要的褅祭人们都敷衍,又何谈对国家礼制有诚敬之心呢?在周代,褅祭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政事,这也是统治者统一人们思想的一项重要活动。但通过褅祭过程中人们的浮浅行为,就可知当初周的礼制已行同虚设了。至此作者运用孔子的话论断道,浮浅之人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八佾第三3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