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八佾第三2 论语新解 论语

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向孔子请教褅祭的有关理念。孔子回答道:“不知道。了解褅祭理论的人,对于天下的了解就好像观察这里一样容易吧。”边说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孔子的这段话意寓深刻,一是对礼道敷衍之人的讽刺,一是给人们以必要的忠告。讽刺敷衍之人干不了大事,忠告人们凡事都要内心诚敬。做事发自于内心的诚恳,再大的事也如简单地挥挥手一般。

作者通过对礼的本质和重要性的生动论述,告诉人们行礼要诚。

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

孔子说:“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立着,祭祀神灵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那里看着你。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而是派人应付一下),不如不祭。”

祭祖与祭神仅仅是礼的一个方面,作者运用本段话的目的是要告诫人们,不论干什么事,都要似“祭如在”一样有诚敬心理,这是礼的本质要求。这是其一。其二,实施礼也不能有侥幸心理。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朱熹《论语集注》对本段的解释是:王孙贾,卫大夫。媚,亲顺也。室西南隅为奥。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灶,则设主于灶陉,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谢氏曰:“圣人之言,逊而不迫。使王孙贾而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祸。”

古代五祀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户、灶、土、门、行五神为五祀之神,其中行神又为财神,传说正月初五诞辰,故经商者开门大吉多于正月初四放鞭祭祀迎财神,此活动在南方称为“接路头”。

作者通过引用本段对话阐明,做事必须符合礼制,不能投机取巧,不能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事,否则会因小失大,咎由自取。但是在当时,世风衰败,思想混乱,礼乐崩溃,王权日微,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实施礼制。于是作者提出,还是好好地学习周礼吧。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的礼仪制度,真是丰富多彩啊!我遵循周朝的礼制。”

作者明确提出要学习周礼,并针对当时人们的浮浅行为、围绕怎么学的问题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学习周礼应谦虚。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每遇到在礼仪上不明白的问题就虚心请教。有人就讽刺道:“谁说陬人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什么事都要发问(可见他什么都不懂)。”孔子听了后说道:“这就是礼呀。”

一个人在求学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不懂装懂。前文提到,所谓礼,简单地说就是指人的行为规范,在孔子眼里它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孔子的谦虚行为遭到有些人的讥讽,但孔子却认为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这本身就是礼的表现,这是求学者必修之礼节。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八佾第三4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