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上一页 孺童讲论语 论语
《孺童讲论语》第八章(2)
(四)
到此为止,接连有四人向孔子“问孝”。这四个人体现出了不同的身份与相互关系,有贵族、有平民,有父子、同学。因此,针对他们四人同样的问题,孔子作了不同的回答。
在“孟懿子问孝”时,孔子针对孟懿子的贵族身份,及其父孟僖子所留遗教,阐述了“无违于礼”与“无违于亲”的差别。
在“孟武伯问孝”时,孔子针对孟武伯为贵族孟懿子之后的身份,阐述了子女应如何作,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在“子夏、子游问孝”时,孔子针对这两人既非贵族,又是自己弟子的身份,阐述了作为一个平民,如何对待父母,才是真正的“孝”的问题。在回答的方式上,孔子都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对“子夏问孝”,孔子在子女确保为父母提供物质生活的前提下,通过人与犬马的对比,强调了“敬”与“不敬”的差别。对“子游问孝”,通过父子与师生的对比,强调了“色和”与“色难”的差别。前者的“不敬”,是就“无情”与“有情”来论“孝”;后者的“色难”,是在“有情”的基础上,就“人情”与“亲情”来论“孝”,二者是一个逐渐深入的递进关系。
之所以是子夏、子游相继问“孝”,还有一层因素。在《论语·先进篇》中,谓子夏、子游同以“文学”见长。所以,孔子虽然是对二人分别作答,但并不是说“子夏不敬”、“子游色难”,而应当将孔子回答二人的内容,视同回答一人,要结合起来看。两人都是平民,故孔子向他们讲述了作为普通人,要“有养且敬”才是“孝”的道理;两人又都是常年追随孔子的学生,故孔子向他们讲述了“尊师”非“孝”的道理。
大义:
子夏向孔子请教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只要子女能够和颜悦色、充满亲情的侍奉父母,这就是‘孝’了。如果像弟子有事帮先生作,有饮食让先生先享用那样,子女对父母只作到这些,难道能被称为‘孝’吗?” |
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