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第二章 法家学术思想的创立(2)
其中需要特别一提的是李悝,他在魏文侯当政时,主持变法,并将所实施的新法,编成一本书,叫做《法经》。魏文侯是个喜欢聚集文士的人,所以,在魏国国都里,聚集了很多大师级人物,他们争辩、授徒、著书、立说,学术思想鼎盛一时。李悝《法经》的出现,使法家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正式确立。
这个时期的法家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法、必以法且只以法治国。
法家理论的完善
实践家可以理直气壮地变法,学术家则必须进一步将理论完善。
在战国后期,法家中的学术思想家们,开始了法家理论的完善工作。这项工作,分为三个方面,其代表人物有四位大师。
第一个方面,要让法与礼一脉相承,而不是相反。因为礼和法,都是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而且,西周用礼制,确实有效果,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做这项工作的杰出代表,是大学问家荀子。
第二个方面,是实行法治方面的技术性学说,包括“刑名”、“术”、“势”三项内容。
做这些方面工作的杰出代表,有两位大师:慎到和申不害。
第三个方面,为法治寻找终极依据。为什么要实行法治?为什么必须实行法治?为什么实行法治就一定有效果?这三个问题,是法家学术思想的根本问题,法家人物为它们找到一条终极性的依据,那就是法治符合“道”。道,就是《老子》里面说的“天地之间的根本道理”。
进行此项研究的人物,是法家的理论大师韩非。
荀子的华丽转身
荀子名况,比孟子约晚生半个世纪。在同时期的诸子中,荀子名气最大。荀子曾短时间做过齐国的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楚国的兰陵令,也做过几个君主、大贵族的顾问,但他主要活动内容是传播自己的学说思想、教授弟子、著书立说。荀子以儒家大师自居,后人也多数这么认为。但荀子这位儒学大师,与孟子完全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性格不同、哲学思想不同、政治主张也不同。
荀子是偏理性的人物,不信天命、反对鬼神,说理时,条分缕析,文章结构相当严密,不似孟子,以圣人自居,说理以气势取胜,辩论当时,能让人哑口无言,但事后一回味,则破绽百出。
荀子相信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相反。
孟子的性善,来自于人之有诸如“恻隐之心”等“四端”。荀子则将人“饥而欲食”等方面的本能,说成是天生的“好利而恶害”,从而得出人性本恶的结论。他说: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有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天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由“人性本恶”的立论出发,得出了要学习、要用礼刑制约人的两大结论。
《荀子》一书中,《劝学》为首篇,文章里所叙述的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方法,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篇谈学习的文章所可比拟的。
荀子所说的礼,与法家所说的法,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都是为了制约人性恶的一面。他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