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十二)伯夷、叔齐心胸坦荡。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能不记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是非恩怨与仇恨,所以他们内心的怨恨很少。” 伯夷、叔齐:《史记·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诸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在整部《论语》中,孔子认为能够称得上仁的,只有伯夷和叔齐,而尧、舜、禹这些古代明君是否称得上仁,孔子也没有明说,只是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关于对伯夷、叔齐仁的评价,《述而第七》中这样写道: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关于伯夷、叔齐的仁德表现,除以上的记载外,似乎再无其它史料提供。难道说仅仅因为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孔子就称他们为仁人吗?前文曾写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无恶也。”虽然孔子认为“仁者无恶”,但也认为“仁者恶人”,也是厌恶缺仁少德之人的,且上文写到“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也说明伯夷、叔齐内心也是记念他人旧恶的。关于伯夷、叔齐的史料记载缺少,故对于孔子的这段评语我们很难理解,故只能望文生义说“伯夷、叔齐心胸坦荡”而已。 |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