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里仁第四1 论语新解 论语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一个人的不同过错,往往是同类社会关系影响的结果。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过错,那么他就可以知道什么是仁了。”

加强仁德修养,首要的是能够了解自己,特别是了解自己的缺点和弱势。一个人的过错,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秉性决定的,它是后天因素影响的结果。孔子的这句话准确地把人过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指了出来,这就是当一个人处于同类之中时,有错而不知错,有错而互相掩饰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确实有它的道理。孟母三迁的典故也生动地告诉人们,社会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虽然我们也讲“出淤泥而不染”,做人要有正气,但这种品质也是一定环境影响教育的结果。一个人如果能够了解了自己的过错,并按照孔子的这句话分析产生过错的原因,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正,一要改正自身,二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做就会离仁道不远了。了解了自己的不足,需要通过学习来充实丰富自己,而学习必须有乐于进取的精神。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听到了道义,即使当晚死了,也是可以的。”

孔子这句借事寓义的话,很生动地告诉人们,学习当如饥似渴,乐于进取。一个人能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没有好学的精神,只能说是知错而改,还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应该对观过者予以肯定,而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取,则是难能可贵。而要有新的进取,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习科学的思想,学习科学的知识。这是加强仁德修养能够做到持之以恒的重要表现。此外,加强仁德修养还需要在实际行动上做到表里一致。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一位士子立志学道,但又因自己吃穿粗陋而感到耻辱,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与其谈论道义的。”

作者运用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告诉人们,修道持之以恒不仅表现在时间上要一如既往,而且在任何事情上都要一以贯之,即修道应表里一致,不图名不图利,不虚伪不造作。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现象,这种人要么是内心根本就没有仁道修养,要么就是表里不一,这主要是意志不坚定、修道不深的结果。

其次,加强仁道修养,必须志向坚定,做事符合礼义要求。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行走于天下,既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无所事事,做任何事都要求道义相随。”

如果说持之以恒是加强仁德修养时一个人的态度问题,那么从本段话开始作者又来谈论加强仁德修养的原则问题。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应该做什么,人生目标是什么,孔子这句话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回答了一个人做事的原则问题,这一原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业有大小,工作有难易,岗位有区别,上下有分寸,但只要志向坚定,小事业可能有大成就,普通岗位可能干出大业绩。人不能甘于沉沦,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能自命清高,反而眼高手低,无所作为,一切言行都要符合人生道义,做君子,远小人。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做事头脑想的是仁德,小人想的则是乡土小家;君子做事头脑里装着法度,小人装的则是小恩小惠。”

为什么有的人做事好随波逐流,甚至无所事事,有的则相反,做任何事都要道义相随?这就是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君子想着仁德,装着法度,故做事义之与比;小人想着乡土小家,装着小恩小惠,故做事无原则,不是随波逐流,就是无所事事,这也是有道之人与无道之人的区别。作者引用孔子的这段话,意在告诉人们修道要有君子风范。为什么要做君子,远小人呢?作者接着写道: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为了私利而放纵自己去行动,会招来很多的怨恨。”

由此可见,加强仁德修养,坚定志向,做事符合礼义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呀,哪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真心地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光讲究礼仪形式又有什么用呢?”

作者运用这段话,意思是指加强仁德修养,做事符合礼义这一原则,不仅要在形式上认真对待,而且要在内心深处认真对待,即礼义要求必须做到表里如一。如果始终如一地坚持礼义原则,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有什么困难,就象《为政第二》中讲的“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尤如挥挥手一般简单。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里仁第四3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