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4)
连载: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 作者:谭景伟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点题 ]说得到,还要做得到。
[ 心得 ]讲一个苏东坡与禅师佛印的故事。
宋朝苏东坡曾在江北瓜洲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隔着一条江,他和金山寺的主持佛印禅师是非常好的朋友,经常谈禅论道。
有一天,他觉得自己修禅大有进步,立即提笔赋诗一首,派遣书僮送给佛印禅师看,诗云:
嵇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看了诗后,拿起笔写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只有两个字:放屁。
苏东坡非常生气,立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而此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他了。
苏东坡气呼呼地对他说:“禅师!我一直拿你当好朋友。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能骂我呢?”
禅师哈哈大笑说:“你不是说自己‘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打过江’了呢?”
像苏轼这样了不起的人,都没有做到“言行一致”,我们就更不能小瞧这四个字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点题 ]周则可全,比则有低。全人即是全己,低人即是低己。
[ 心得 ]依照传流解读,周,是指以道义来团结人,比,是以暂时的利益互相勾结,比,读去声。我这里是有些疑问的,道义与利益实际是并不冲突的,不是说讲道义就一定要脱离利益。周,解为“周星,圆融”,比,解为“相比,求全”更好,前者是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处事态度,后者是片面的求全责备的处世态度,前者自然更科学,更高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点题 ]学而不思,如囫囵吞枣:思而不学,如水中捞月。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点题 ]异端,便是偏执,背离中庸。背离中庸自然其害无穷。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点题 ]在实践中正确运用知与不知。
[ 心得 ]现在所有人都把这句话解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我认为并不尽然。孔子对子路的教诲应该是有另一层深意的。只要研究《论语》的人都知道,子路是一个性格直率,心无所藏的人,经常意气用事,孔子对他是最不放心的,时时刻刻提醒他,希望他变得更智慧些。
一个人对于知与不知的态度是有四种的: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三是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四是知之为不知,不知为知之。这四种态度便是四种处世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诚实是做人的一个基础,是美德,但不一定是智慧。因为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以善意的心态对待他人的,对待那些心怀叵测别有用心的人,诚实不但不是智慧,反而会成为伤害自己的“软肋”。孔子的一句话里是包含了这四种智慧的,我们只有用心去学,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点题 ]多闻多见,是学而优上的功夫;慎言慎行,是仕而优上的功夫。
[ 心得 ]在第十九篇中子夏说:讲“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里就是这句话的具体外用。多闻多见,就是多学本领,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达到“学而优”,慎言慎行,就是让自己在具体实践中少些错误,少走弯路,达到“仕而优”。学也优,仕也优,对于从政者来说就一定是成功的。需要强调的是,慎言,不等于不言,该讲的也不讲,明哲保身;慎行,不等于不行,无所作为,惧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