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童讲论语》第六章(2)
(五)
那为什么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难道孔子的意思是说,让人在有空的时候再学习文化,没空的时候就不学了吗?这是本章的难点所在。对此,要通观整句句义,才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孔子这里讲的是一个“道德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孔子认为,一个正在学习和成长的“弟子”,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才是对自己健康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就是要分清主次、本末的问题。
一个普通人与正人君子,到底这二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区别就在于道德,君子有德,小人无德。孔子在本章中,列出了他认为是培养道德的几个方法,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的标准。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它的方法和标准,但孔子认为孝弟、谨信、泛爱、亲仁是重中之重,故而明确指出,其它从略。
道德是本,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并以此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才是作人的关键。在道德建立与实践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可以再对知识、技能等进行学习。换句话说,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即使他懂的知识再丰富,会的技能再多,也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反之,如果一个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忠君爱国、泛爱亲仁的人,即使他在知识和技能上面有所缺乏,但别人也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正人君子的。就好比老百姓评价一个人,说他“人好”,并不是指他学识多渊博的道理一样。
大义:
孔子说:“年轻的学子要在孝弟、谨信、泛爱、亲仁等方面,来真正地训练和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确立了良好的道德基础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可以再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