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子思无师自通?(2) 原因就出在朱熹身上。朱熹这个人曾熟读佛教经典,借佛教典籍的感悟而读儒书,颇有心得。可他为了配享孔庙、吃冷猪头,居然反脸刻意排斥佛、道,希望以此重新树立儒家思想的权威和正统地位。大家知道,佛教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历代高僧辈出,传承不断,而儒家思想却常常“断层”,几百年才出一个圣人,在传承方面存在“短板”。人们普遍怀疑儒家思想是不是有“心法”,它还是不是一个完善的思想体系。相比佛教、道教的延绵不断,儒家思想处于下风。于是朱熹便费尽心思地构架出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来,以表明儒家和佛教、道教一样,是有严谨、一贯的继承线路的。那么,曾子凭什么能获得圣统呢?他的“博士论文”何在?连《孝经》都不能确定为曾子所作,岂不难令世人信服吗?所以,朱熹老先生大手一挥,便将《大学》由子思的版权变成曾子的版权了。过去人们著书立说,为的是将自己的心得智慧流传下去,没有版权概念,这就为朱熹上下其手创造了条件。 按理说,仅凭朱熹的阴阴湿湿,不足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啊。可这时朱元璋适时地出现了。朱元璋登极之后,因为他的农民出身而颇觉自卑,所以他便捧出这位南宋时期的“圣贤”——朱熹,以光耀朱姓,提升他“本家”的思想品位,使其统治政权合理化。朱元璋“塑造”圣贤的方式极其简单粗暴,他规定:儒生考试一律以朱熹注的“四书”、“五经”为课本。“四书”便以官方的名义,被强行分派到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头上。朱熹的言论成为标准答案,儒生们就算知道吃的是苍蝇,为了功名富贵,也不得不吞进肚里。此后中国“八股”之风大盛,国民渐趋保守、迂腐。朱元璋、朱熹双“朱”联手(强权+劣质盗版),“朱头朱脑”地阉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顺便阉割了中国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五四”运动以后中华传统文化遭受重创埋下了祸根。 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大学》、《中庸》的对比、研究、考证,渐渐形成与双“朱”较量的力量,但尚未一扫阴霾、拨云见日。可我相信,《大学》的版权最终会归还给子思的。这里,我们将《论语》的编排与《大学》(《礼记》之原本,非朱熹胡排版本)写作手法进行对比,就可发现二者异常相似。 首先《大学》的叙事逻辑清晰,义理严密,与《论语》各篇风格就非常相似。 其次,《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所谓的“三纲”。其中“明德”是《论语》所述之道(克俊明德即为道体);“亲民”就是《论语》所述之仁,为道之用(非如朱熹所言亲作新,亲实为“亲仁、爱人”之意);“止于至善”就是《论语》所述清净之德,为道之相(至善不践迹,乃无相之德,只可通过诗、礼、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三,《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我们参照《卫灵公第十五》篇孔子的修道步骤,就可发现如出一辙。 “格物、致知”是“知及之”,意在明明德,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来明其“本”。格物之意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指尽性知命,是止、定、静、安、虑、得的“修身为本”的求证功夫——归根复性以究己本体。本就是明德,即佛家说的开悟得“根本智”。朱熹说《大学》没有解释什么叫格物,实在可气! |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