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为政第二2 论语新解 论语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从本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儒家倡导的孝包括事亲、事君、立身。现在是民主社会,事君应该变为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尽心尽力,即敬业。樊迟还是一个刚接近成人的孩子,故孔子给他解释的孝道答案是事亲。而此时的孟懿子身为鲁国大夫,其孝道就是事君立身。所以当他问孔子孝道时,孔子回答: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不要违背礼制。因为当时“三桓”掌权,飞扬跋扈,修养极差,目无国君,有弑君篡权之嫌。孔子回答无违,即告诫孟氏要为天下人树立孝之榜样,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不要做出有违民意,实则不要做大逆不道之事。

修德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彘(zhì),谥号“武”。

对本段中“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一种解释是:只让父母为子女的病症担忧(不用担别的心,这样的子女是为孝);另一种解释是: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

作为执政者的孟武伯,他去问孝,目的不是仅仅孝敬父母,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天下人都认为他孝,因为古代以孝治天下,执政者之孝道关乎他的形象。所以孔子很含蓄地回答了他“父母唯其疾之忧”,意在告诉他除了生病让父母担忧外,在仁德修养上不要出问题。《孝经·卿大夫章·第四》这样写道: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据史料记载,孟武伯德行修养之差相对于其父孟懿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孟武伯以尚武著称,但为人傲慢无礼,他为相时,不能很好地处理鲁国与邻国的关系,与鲁公、以及孟氏家族内部的关系也都变得相当紧张。孔子对“三桓”之一孟氏僭礼妄为举动很是担忧,故用“父母唯其疾之忧”来警示他,即加强仁德修养,这是卿大夫最大之孝道。

精神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生于公元前506年,姓言名偃,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吴国人。

本段的大意是:子游向老师请教孝道的问题。孔子说:现在的孝啊,只能说是养活老人而已。至于家家户户的犬马,也能够得到及时的饲养。如果内心不是充满着诚敬来对待老人,这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作者运用这段对话的目的,在于说明一个人不能把孝道仅仅当作是一种责任,不得不去做,而是要把孝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仅要有物质保障,还得有精神上的投入。一个人事亲、敬业、立身,如果不是精神上投入,对待老人只能是应付,对待工作只能是敷衍,对待立身也只能是无所作为,甚至会骄奢淫迭,放荡不羁。《孝经·纪孝行章·第十》这样写道: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由此可见,孝之前提之一是敬,不仅要善待父母,而且在外不能招惹是非,在精神上让父母受煎熬,否则,孝敬父母与饲养牲畜没有区别。

《论语》写作思路新解_为政第二4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联系培训机构 联系培训师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