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朱熹集注 论语蕅益禅解 论语拼音版 钱逊论语选编 南怀瑾论语别裁
书,尤其是被称为经典的书,读懂是有一个过程的。只要去读,便会点点滴滴有自己的心得,日积月累,逐渐发展。来新夏先生告诉我们:“于丹的心得并不能代替你的心得”,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自己的心得对自己才是有用的,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由别人代劳,但读书不行。杨伯峻先生告诉我们,各种形式解读或者诠释《论语》的书至少在三千种以上。我以为,即使你把它们全部读完,如果不读《论语》,你仍然不可能得到自己的“论语心得”。原著是非读不可的,解读类著作则是可以读也可以不读的。如果读,也要有正确的读法,应该看到任何“解读”都是一柄“双刃剑”,它能帮助你读原著,也能让你放弃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如果再发展到只读“解读”而不读原著的程度,那更会让你丧失自我,彻底盲从。 《中华读书报》推荐的十本书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其实不是“解读”之作,译文部分也许有点讲解的意思,注的部分便只是帮助读者自己去读。2005年以前该书是繁体字本,印刷过多次,我以为比简体字本好。古籍正文最好用繁体,在括号里注明简体,很多时候它比简体更容易读明白。举个例子,《天工开物》说“小麦曰来”、“大麦曰牟”,简体字完全看不出“来”、“牟”两字与麦有什么关系,但在繁体字里它们的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來”与“麥”上半部相同,康殷先生在《文字源流浅说》里指出“來”字“象成熟的麦形,也即麦的本字。”而“麥”是在“來”的下面加了表示人足的符号,表示“麦子来了”,本意是来去之来。现在这两个字的用法刚好掉过来了。“牟”字原来有麦旁,解释:“麦也。从麦牟声。”大麦芒长,原来有麦旁的牟字表示的正是芒长之麦。 古籍附白话译文,有利有弊,而弊大于利。学英语我读过英语简易读物,但从不读英汉对照读物,因为自己有喜欢走捷径的毛病,有了汉语译文便不会认真琢磨原文。古籍如果文白对照,我也会犯同样毛病。大概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我觉得许多人恐怕也会这样。文言并不像现在一些人说的那样难读,祖祖辈辈多少代人的实践难道还没有证明这一点? “译”的部分可以全部省掉,“注”的部分也可减少。字典上能查到的都不必注,只有那些查字典也不大容易弄明白的才需要注。例如《论语·雍也第六》有孔子的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里面的“知”字就需要注一下,朱熹注曰:“知去声”,现在有些书径直印作“智”,而这并非简繁体的问题。 孔子《论语》本身只有两万多字,不“译”只“注”下来,十万字也许就差不多了。杜维明先生说:“弄懂原意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的理解和心得是个人的事情。”普及经典应该做的是基础性的工作,首先便是为读者提供一本能让他们读懂的原著。至于在那基础上“个人的事情”,还是留给个人去做吧。 |
论语心得下一页
唐诗宋词 全唐诗 唐诗300首 史记 孔子 孟子 四书五经 论语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版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