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2)
连载: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 作者:谭景伟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这个竞争原则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理念是一致的。在这个原则基础上,结果无论是输是赢,对当事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争,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就是动物界弱肉强食的没有原则的争,社会就会因争而变成残酷的斗,对社会是极大的危害。
需要强调的是:争,就意味着有胜负输赢。胜与负,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常态。所以,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要以正确理智态度对待结果上的输与赢。胜不骄,败不馁。对胜者不要推崇过甚,所有的荣誉好处都给他,变成了“攻乎异端”;对失败者也不能戴有色眼镜,藐视他,冷落他,而是要给予更多理解、支持与关爱。这样的竞争社会才是健康合理的竞争社会。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点题 ]做人本质最重要。
[ 心得 ]我们今天所有人画画,都一定是在白纸上的,这个底色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如果是其他颜色的纸,涂在上面的颜色就要发生改变,红的画上黑色就变成了赭色,画上黄色就变成了橙色,这自然是很难做画的。
子夏问老师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妩媚的笑容多好看,美丽的眼神动人心魄,白色的绢纸上画着花卉”。这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不管如何美丽的图画,底色都是白色的素绢。没有这个底色,就很难画出好的图画。后,引申为底色。
子夏很聪明,老师只说“绘事后素”,他便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说知礼就是做人的底色了。的确非常不简单。礼,这里是指做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做人处世原则,无论这个人多有学问多有本领,也一定是要变色的。这就是举一反三的本领。
孔子对弟子说,可以与之言《诗》的时候,这个弟子也一定是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像前面的子贡。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孔子教弟子们学《诗》,也一定是要深入挖掘,举一反三,悟得更多人生道理的。学习,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一个人学会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本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 点题 ]文化的中断很难挽回。
[ 心得 ]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商品,中断了,是无法再挽回的。看世界历史,我们就会知道,人类的很多文明已经永远地消失了,成了难解之谜,像南美的玛雅文明,就是在当代中国,也有一些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我们一不不能再犯错误,不能对不起先人,对不起后人。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 点题 ]形式主义:流弊于形,切痛于心。
[ 心得 ]看来形式主义不是在当代,而是在东周时候已产生了。禘,是古代非常重大的祭祀之礼,灌,是其中的一个仪式,用酒洒地以求神。这个仪式很严肃,之后君臣态度就变了,很懈怠,成了走过场。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点题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诚敬心,一心一意,否则的话,宁可不做。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点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作自受,何祷于天?
[ 心得 ]中国有句成语叫:树倒猢狲散。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阿谀奉承,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当上了朝中的大官。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唯一让他感到气愤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讨好他。因为他知道曹咏并非靠真才实学而是靠阿附秦桧才得以升官,料定他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不肯同流合污。为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整治厉德新,无奈厉德新很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后来,秦桧死了依附秦桧的人纷纷倒台,曹咏也被贬新州。厉德新听到消息后,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的赋,将秦桧比做大树,把曹咏等人比做树上的猴子,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人生也是一本生意账,加减乘除,自负盈亏,不过生意账是有形的,能看得见的,人生账是无形的,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违背良心道义,触犯法律的账,是永远都要亏本的,不能有侥幸心理。有侥幸心理的人,不过就是侥幸爬到了树上的猢狲而已,迟早有一天是要从上面摔下来的。(表面地位高但没有实权的神,灶,正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