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论语孔子原版 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 论语朱熹版 论语禅解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注解版 论语分类版 论语别裁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 更多
每日论语
第六日 爱从自己身边开始
【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
【学而1·7】子夏③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④改。”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
子夏说:“敬重贤人,一看见他们就要肃然起敬,改变平时对人随随便便的态度。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服务人民,能够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如果这一切都做到了,即使他从来没有入学读书,我也一定认为他是很有学问的人了。”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不会有威严,即使学习,也不会牢固。做人要以忠诚和信任为根本,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①“弟子” 之“弟”读dì,“出则弟”之“弟”读tì,通“悌”,指敬爱兄长。
②文,诗书六艺之文。古代称《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为六艺,儒家所谓的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也叫做六艺。
③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小孔子44岁。战国时很有名气,魏文侯以师礼待之。
④惮(dàn),畏难。
从孝悌到泛爱
这三段话总结起来说的都是为人处世之道。第一条和第三条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时说的。孔子称呼自己的学生叫“弟子”,所谓弟子我们现在一般解释为“门徒”、“徒弟”,或者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有人把“弟子”译为“后生小子”。还有译为“年轻人”的。我认为,孔子的弟子就是他的学生,年龄大的和小的都有,所以他称呼的弟子,可以简单译为“同学们”,年长、年少都是同学。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在家和出家怎么去做好一个人。在家首先是尽到自己的孝道,这是孔子道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当时的显学代表人物墨子①所反对的。墨子提出“兼爱”,故其“薄亲”,如反对儒家的厚葬以及种种繁琐的礼节。实际上,孔子教育弟子做人的入手处虽然是从家庭开始,但其归结点还是要爱洒众生,他说的“泛爱众”与“兼爱”并没有什么区别。孔子何尝不想人人都相互友爱,但是面对人欲横流的世界,如果不先从小我做起,又怎么能够趋向大我。如果实行墨子的“薄葬”,人们就不会尊重自己的父母。连父母祖宗都不要了,还谈什么兼爱呢?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大道的境界,他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说:大道推行的时候,夏商周三代的盛况,我没有看到,但我有志去实现。大道实行,天下为公。选拔贤才,荐举能人,互相信任,和睦共处。因此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亲人为亲,而是以自己之亲推及别人之亲;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儿子为子,而是以自己之子推及别人之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的人,都有所养。男婚女嫁,各得其所。人们都不会随意把财物丢弃在地上,也不会私藏而独自享受。竭尽自己的全力办事,并不是为自己。因此人们不用锁门想法防备别人,从来不会有盗贼出现。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就是大同世界。)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从《礼记》孔子所感叹的那一段话来看,孔子希望爱心遍及一切众生,一切平等,没有分别,与佛家的大慈大悲又有什么区别呢?孟子②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所以孔子、孟子的下手处虽是从身边的亲人开始,但最终也是要把爱心洒遍人间和众生。
⑤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年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久居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子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力主“兼相爱,交相利”。其本人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还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⑥孟子(约前372――前 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则宣扬“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散文著作。
“贤贤易色”就是不要女色吗?
因为孔子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所以他把做人的学问和读书的学问区别开来了。在孔子那里,真正的学问不是书本上的学问,而是他为人处事是否尽到了自己职责,是否符合“仁”的要求。孔子的学生子夏就特别理解孔子的这一番苦心。子夏所说的那段话与孔子的话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从出家和在家两个方面,说明怎么做人的道理。对于“贤贤易色”这句话也几种不同的理解。“贤贤”与孔子说的“亲仁”实际上没有区别,一般也没有引起歧义。问题是这个“易色”。朱熹①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意思是学习贤人的优秀品德,就会改变人的好色之心。这话实在不对劲。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面说到这里觉得好笑,一旦亲近贤人,就连女色也不要了,女朋友不要了,太太也不要了。实际上孔子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国内有些注本也觉得朱熹不妥。如杨伯峻译为:“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这样翻译也有点牵强。这句话就应从字面上去理解,“易”就是“改变”的意思,“色”即脸色和态度。看见有仁德的贤人来了,应该改变平时随随便便的态度。
①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 》、《 太极图说解 》、《 通书解 》、《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孝亲和事君
子夏从孝亲和事君说了做人的基本要求。首先一个人要尽到孝道。所谓“事父母能竭其力”即是做子女的要尽心尽力去侍奉父母。《诗》说“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要报的恩德,就好象苍天一样无边无际啊!)佛陀说:“父母之恩,世莫能报。假令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大小便利,随之而下,亦不能报。又使尽世间珍羞,供养父母,经恒沙劫,亦不能报。”但是尽心竭力,还是要守自己本分。如果侵犯别人的利益去养亲,也不能叫做真孝。即使“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要去全面衡量。《文昌化书》里面记载了文昌帝君①的一个故事说:“我的先父之所以冤死(被周厉王放逐),是因为南风成毁谤中伤,满朝都知道这件事。杀父的痛恨,我从来没有忘记。以后风成死了,他的儿子温叔,很有才能并且贤良。韦师氏曾对我说:“风成的儿子,勤奋学习,从不满足,讲话符合礼法,当今贵族子弟中没有他这样杰出的人。天命难测,竟没有意料到风成会有这样一个好儿子!”我与风成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听到他的儿子的善行,心里非常爱慕高兴。我提拔为大夫后,保氏职位缺人,就推荐温叔担任这个职务,并且自始至终帮助他做好这个职务。”所以从“小我”的孝还要过渡到“大我”的孝。“大我”的孝就是要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自己亲人,正如佛陀所说,一切众生无量劫来,轮回六道,互为六亲眷属,所以都不应该相互伤害。
“事君能致其身”就是一种“大我”的孝。君一般来说指君王,即统治者或者诸侯王。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面解释为整个社会上的人,也很有道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象中国的雷锋、孔繁森等等都是这样的人。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明朝淳安年间徐氏兄弟分家产,老大分得一匹马,老二分得一头牛,三寡妇分得一个阿寄老奴。阿寄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了,寡妇哭着说:“马可骑,牛可耕,老仆只能白吃饭啊!”阿寄说:“难道主人以为我连牛马都不如吗?”于是就尽心尽力为主人出谋划策,发家致富。寡妇全部金银首饰,有十二金,阿寄把它拿去山中做油漆生意,一年得了三次利息,再过二十年,家产已达几万金。阿寄又帮助主母嫁了三个女儿,又请来老师教育两个儿子,长大后都娶了大家闺秀,并送入太学读书。阿寄一看见徐家人,即使是孩子,也一定下拜,从来没有轻视主母,她的女儿虽小,也不和她平起平坐。到最后得病快要死的时候,就拿出全家的粗细帐目,归还主母说:“老奴牛马之报已经尽了!”看他的家居,没有一寸丝一粒粟,一妻一子,衣服只能遮体罢了。这样的忠心真是世间少有,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⑧文昌帝君,道教奉祀的文章科举之神。又称文曲星,文星。来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本为司命神,掌理人间禄赏仕进。
君子不交比自己差的朋友吗?
“无友不如己者”朱熹是这样注解:“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如果真像朱熹这样解释,孔子也不能是圣人了。只因为朱熹的注解被统治者提升为封建社会“开科取士”的依据,历代知识分子受其害的不少。不管哪位伟人,他们都是很谦虚谨慎的。佛陀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中国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①曾经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独我是凡夫!”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千言万语都要我们消除分别心,发出平等心、慈悲心,怎么还会歧视众生呢?所以谦虚是一种美德,孔子在这里是加以提倡的。在《周易》上六十四卦,所讲的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恶从善,吉卦教人要日新又新。独有谦卦,每一爻都吉祥。《易》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让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所以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就是要人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看一切朋友都没有不如自己的。这里与前面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形成对比,“重”即自重,要增加人的自信心,人才能前进。但是过分的自信就会变成骄傲自满,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唯独自己一切都好,别人都不如自己。这样下去,君子也就变成小人了。所以“君子不重则不威”和“无友不如己者”从两个方面提出君子的处世的人生态度。
①印光法师(1861—1940),中国莲宗(净土宗)十三祖,名圣量,别号常惭愧憎。俗姓赵,名绍伊。陕西合阳人.二十一岁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寺,次年受具足戒,遍参南北丛林、归心净土宗。以后隐居终南入念佛三昧,又去普陀山闭关,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几达三十年。徐蔚如、高鹤年二居士得遇,取其文,刊行于《佛学丛报》,名声大震。以后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初不见客,四方信众,归往日多,才延客开示。民国二十六年,避战乱于灵岩山寺。虽德行闻名四方,仍粗衣淡饭,洒扫洗涤。创办过南京念佛放生道场、佛教慈幼院、上海弘化社。流通《安士全书》等法典达四、五百万册,著有《印光法师文抄》。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