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孙子兵法行军篇_内训培训网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外籍军官中国参加军事培训 最爱孙子兵法 司马光
从多国打击利比亚管窥《孙子兵法》中的“兵道”
一提起中国人的智慧,人们往往会联想起著名的《孙子兵法》;一提起《孙子兵法》,很多人往往又会想起中国军人智谋的结晶——三十六计,像“无中生有”、“欲擒故纵”、“金蝉脱壳”等,也会想起中国历史上很多以“智”、“谋”取胜的经典战役,像官渡之战、肥水之战、鄱阳湖水战等。
正如《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所说:“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的确是一位用兵入神、善设奇计的杰出军事家,这部兵法也的确是一部集成诸多兵家计谋的旷世奇书,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孙子兵法》仅仅是一部局限于战术层面的“实战攻略”,事实上,孙子在《孙子兵法》中不仅记录下关于实战中的战术战法的若干问题(如“三十六计”),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进一步涉及到战略问题。在这部兵书中,更有一些就政治与战争的核心问题——“兵道”所做出的论述。窃以为,如果将《孙子兵法》中涉及战术的内容视作这部书的血肉,将其中涉及战略的部分视作它的筋骨,那么孙子对战争的核心问题——“兵道”所作的论述,则堪称《孙子兵法》全书的灵魂。
孙子笔下的“兵道”,亦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要义,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孙子兵法》中的“兵道”仍然在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对世界产生着日渐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孙子兵法》对“兵术”,“兵略”与“兵道”高屋建瓴的系统论述,这部旷世奇书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众多国人所津津乐道,并在当今世界各国广为流传,而孙子曾隐居过的姑苏穹窿山,也正逐渐成为古城苏州的一个新的热门景观。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就《孙子兵法》中的“兵道”试加分析解读,其中多有不足之处,希望您不吝指教。
一、《孙子兵法》中包含的“兵道”
孙子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这段论述里,孙子将军事斗争放到了关系一个国家生死存亡这一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并认为军事决策与战略制订是君主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孙子所以能提出这样的认识,应当说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孙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剧烈变动之中,各诸侯国之间的角逐、争霸、吞噬、兼并,在这一时期尤为明显。所谓“春秋无义战”,作为吴国的军事将领,孙武在为吴王四处征战的同时,深感战争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攻城、夺地、灭国及其所带来的名号与利益,作为一位君主,不应为了这样的目的无谓地发动战争。战争毕竟是一件劳民伤财,消耗国力的事情,本来和睦相处的两国会因战争埋下仇恨的种子,交战双方在战场上血流成河,处在战争中的苍生百姓会遭生灵涂炭之苦,交战双方的经济、农业乃至综合国力都会在战争中遭受损失。因此,战争无论对于胜方还是负方,都不是一件好事,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国家切不可开启战争机器,而一旦发动战争,就务必要有获胜的把握,否则,就会有亡国的危险。以上这些,应当就是孙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感悟到的“兵道”。正如孙子的名字“武”所展示的字形那样,战争中的“兵道”若用一句话概括,当是“止戈为武”。
二、《孙子兵法》中的“兵道”对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影响
可以说,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善伐好战的民族。这一方面取决于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牢牢树立了“守土顾家,安身立命”的农本思想。另一方面在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兵凶战危”的军事思想,而“兵凶战危”这一思想的形成,亦与两千多年来被中国人奉为经典的《孙子兵法》中的“兵道”有着很大关系。先贤老子云:“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军队这样的战争机器就像一个人手中的武器。人为了自卫,不得不携带刀剑等武器,但他决不能因为携带着锋利的刀剑就有恃无恐,将刀剑拿在手里招摇过市、耀武扬威,甚至遇到看不顺眼的人,就举起手中的刀剑向对方击去。这样一来,原本用作防身的刀剑,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凶器”,手持刀剑的人,也就因此成了行凶作恶的歹徒。这样的歹徒,其气焰或许可以嚣张一时,但当他作恶多端,激起公愤之后,等待他的必将是周围人们的“群起而攻之”,这种人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由此可见,所谓“兵者,凶器也”,“刀剑”或“兵”并非其所指,真正的“凶器”,是操持刀剑为非作歹的狂徒,是擅自启动战争机器的穷兵黩武的集团或人。
作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千百年来,《孙子兵法》中的“兵道”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绵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而未曾失传的古代文明,与古代中华文明处在同一时期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文明,最终全都毁于因外族入侵而起的战乱中。古代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善其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兵道”一直被历代统治阶层所沿袭,并加以运用在对内对外军事战争中。与一些航海民族与游牧民族不同,中华民族很少发起以征服占领为目的的远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中国人宁肯下功夫去修筑一条万里长城,也不会轻易发动大规模反击作战。而对周边其他一些弱于自己的民族,中国人往往采取较为和平的“朝贡”方式,只谋求对这些民族名义上的宗主地位。对于这些民族,不到万不得已,中国人很少动用武力去解决问题。
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历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尽管邻邦众多,中国历史上遭受外来侵略的次数并不多,即便因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造成政权更迭,中华文明仍然可以相对完好地保存下来。因深知“兵凶战危”而不轻易动用武力,这样的“兵道”堪称一条“中庸之道”、“智慧之道”和“世间正道”。相比之下,一些国家和民族引以为荣的“武士道”之类文化,大概充其量只能算作“旁门左道”了。
三、《孙子兵法》中的“兵道”在当今国际形势下的作用与价值
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倚仗本国国力强大、武器先进,动辄对一些弱小国家兵戎相见,施以侵略。眼下美国法国等多国对利比亚展正开军事行动正是生动一例。可是,当硝烟散去之后,人们看到的却是,强大的入侵者虽然赢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却难以赢得弱国的民心,陷入了处处被动、四处挨打的“汪洋大海”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虽然看到了自己拥有先进的实力,但却忽视了他们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决定战争性质是否属于正义的,归根结底还是普天之下的人心向背。尽管有的国家船坚炮利,在战场上可逞一时之威,但当他们失掉人心时,还是难以达到既定的目的。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的民族。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作为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我们亦应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汲取有益的思想,从《孙子兵法》里关于“兵道”的思想中汲取宝贵的智慧财富,并结合当国际形势,探寻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军事变革之路,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创造出一个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以上这些,应当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兵道”在当今国际形势下的作用与价值。
《说文》这部古书将“中”解释为“和”,古人认为,“中”具有“和谐”、“适中”之意,为事物发展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不是随便哪一个国家都可以被称谓为“中国”的,因为并不是每个国家的价值体系中都蕴含着“和谐”、“适中”的价值观、世界观,也不是每个国家的军事手册中都包含着像《孙子兵法》中的“兵道”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理应为此感到自豪。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华文明并非总是最强大的文明,但却是延续时间最久远的文明,因为她具有包容仁爱的胸怀,和谐适中的道义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放眼未来,尽管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既有很大机遇,又会面临挑战,但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走在正道、大道、中道之上,就一定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实现民族的复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与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零售连锁行业工商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
孙子兵法英汉对照 始计第一 I. Laying Plans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