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培训文摘下一页 管理培训:成功经理核心能力培训

职业教育如何与就业制度改革相适应

特邀嘉宾:天津中华职教社 费重阳、重庆市教委职教处 王延风、河南省教育厅职教教研室茹秀荣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有的专业毕业生能够比较顺利的找到工作,而有的则感到压力很大;二是高层次的高学历毕业生挤占较低层次毕业生就业市场严重;三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操作技能水平低。这三个问题突出反映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不相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在体制、结构、内容、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与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

 当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是要建立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模式。这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取向包括:劳动要素从行政配置转变为市场配置,使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劳动力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建立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新生劳动力劳动就业前追加若干时间的职业培训与相关教育,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推进学历文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就业制度,培育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技术培训等。这种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最终确立,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只有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积极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就业制度相适应,才能释放出职业教育在就业压力缓解中应有的能量,才能获得自身的大发展。

主持人:要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职业教育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您认为职业教育应如何作结构上的调整,才能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提供众多的各种技术能手? 

 费重阳:我国加入WTO后,扩大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中国开始和即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已是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原因很简单,我国有几亿廉价的劳动力,再加上政局稳定、社会安定,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风险几乎是零。廉价劳动力廉价到什么地步,大约是美国、日本干同样工作劳动者工资价位的1/15到1/20,比菲律宾工人工资还低3倍。再加上我国青年工人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有约25%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勤劳、诚实,其中许多人还钻研技术,好学上进。你如果是一位企业家,对这样如此庞大的产业大军,也会“垂涎三尺”。仅举一例,台湾地区来大陆投资设厂已超过100万人,投资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仅长期在上海居住的台商就达30万。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的职业教育作为劳动力、人才市场有效供给一方,面对如此前景有喜有忧。喜的是就业前景看好。忧的是城市失业人员总量居高不下,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流速过快,2001年是8000万,2003年上半年达到1.2亿,挤占了相当一部分城市职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当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投资也主要在第二产业。而制造业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它是资本密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不仅仅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下决心培养技能人才,并以此为目标调整教学机构,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艰苦创业精神。具体来说,我认为我们的职业教育应大力培养“灰领”人才,(“灰领”一词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首先概括提出来的,我认为对高等职业学校有普遍借鉴意义。所谓“灰领”人才是指:具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他们既不同于那些专业知识扎实但缺乏动手能力的“白领”;也不同于那些专司操作的“蓝领”。但是,任何事物通过一定条件的运作是可以转化的。“蓝领”阶层人士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成为“灰领”。例如企业中高级技术工人,通过刻苦学习钻研,很快成为技师、高级技师这样响当当的“灰领”人才,甚至“白领”。“白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不妨先当“蓝领”员工。这在西方劳动力市场上是一种经常出现的也可以说是正常的现象。我国各地在人才、劳动力市场上也是屡见不鲜,这是由于高学历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形成的结果,如同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情况一样,许多地方在人才、劳动力的市场上,找一名高级技工比找一名工程师还难,这都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我们只有尊重这个规律去规划我们的行动。)城市中职培养中级或相当于中级及以上技能人才,农村职校致力于培养“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并实行弹性学制。现在是彻底抛弃用普通教育思维定势及其模式办职业教育的时候了。培养目标定位后,要相应调整教学结构和课程设置。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实训时间应占课程总量50%以上。日本、德国是60%到70%,前苏联是50%,在此基础上,安排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文化课和专业课。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还要瞄准区域经济发展走势,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各名牌学校或名牌专业为龙头,实行学校并、转,淘汰长期招不上学生的学校,把职校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

王延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同时,重庆,这座老工业基地也日益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伴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重庆职教的改革发展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是适应构建重庆"三大经济区"的需要,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根据重庆在西部开发中构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及时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制定了调整实施方案。在办学类别上,积极发展与我市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中职教育;支持办好社会需求旺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中职学校;鼓励创办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本市目前暂缺的中职学校;限制发展社会需求趋小的中职学校。在行业分布上,凡与本市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行业,都应设置相应的中职学校。经过调整,到2001年底,全市中职学校由1999年的569所调整为345所,减幅为39.4%;校均规模由1999年的461人增长为725人,增幅为57.3%,初步实现了学校所数减少,校均规模扩大,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的调整目标。

 二是适应重庆经济格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职业学校专业结构。我市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各类职业学校根据重庆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围“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食品和建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先导产业以及“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旅游”等优势产业,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不断适应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主要做法是:(1)改专业设置审批制为备案制,鼓励支持职业学校按照市场人才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开发新的专业。(2)引导职业学校按照市场需求改造传统专业,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3)加强骨干和特色专业建设,重点抓好“汽车制造、建筑、旅游、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建设。(4)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加强宏观调控。市、区县成立专家评估机构,评估骨干专业、巩固优势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淘汰过时专业,确保专业水平。

 三是适应西部开发对高层次职教人才的需要,调整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在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同时,我市还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布局,通过“新建、联办、合并、升格”等形式,积极发展高职教育,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到2001年底,全市已有独立设置高职学院1O所,高职校点46个,在校生3万余人。2001年,我市高职及应用技术本科招生15190人,是1999年高职招生的4.9倍。

 通过调整,目前全市职业学校基本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一次性就业率已连续三年保持90%以上。

 主持人:目前职业教育的各种改革尽管在不断进行,但这些改革大多只限于职业学校本身,未能广泛吸收社会各个方面参加,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您认为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如何加强联系与沟通,才能使职校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费重阳:最好的形式是校企合作,联合办学。首先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职业学校与它们能建立较长时期的合作关系;其次是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不少地方执行《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不力,很多外资、民营企业没有尽到对本企业员工或准备录用员工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他们对拿钱办教育望而却步。如地方政府坚决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并加大违法惩罚力度,才有可能激发他们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再次,聘请开明而又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的企业家,来校指导工作,委以顾问或名誉校长之职。台湾校企合作办学搞得比较好,特别是私立学校,都有企业作后盾,成立董事会、监事会。通过这些组织机构,企业家直接参与学校发展的决策工作。说明他们对校企联合办学的高度重视并且采取实际措施,可供大陆内地借鉴。

茹秀荣:各职业学校应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路子,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合格人才,用人单位负责就业,密切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从而有效地缓解供求矛盾。河南信息工程学校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该校毕业生开办的手机维修公司已覆盖了全国除西藏、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带动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封县教育部门和河南电器化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与省外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近几年来分别向企业、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了1.16和1.6万余名毕业生,不但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且还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新县与劳务公司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对外劳务输出渠道,已向国外输出1700多名毕业生,一年创收1000多万元,使全县人均增收近300元。

主持人:市场竞争就业制度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动是全社会范围内存在的普遍现象。职业教育在实现职业流动和岗位转换的过程中应该发掘自己的多种潜力,实现劳动者的最大价值。您认为职业教育在实现职业流动和岗位转换上应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服务?

 费重阳:职业学校本身要深化改革,尽快改变单一的全日制僵化的教学模式。实行学分制和其他形式的弹性学制。如部分时间制,工读交叉制和业余制各种学习形式。让青年学生和劳动者能在任何时间内,都有选择学习任何课程内容的场所和机会。这就要求学校有效开发教育资源,实行学历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并举。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一些学校办学实践说明,刚开始走出单一全日制教学模式,困难重重。但如下定决心,迈开这一步,并且持之以恒,必有成效,坚持数年,必有大效。天津新华职工大学(现改新华社区学院)便是如此,各种形式、长短不一的短期培训每年超过一万余人次,除社会效益外,每年为学校创学费收入数百万元。在学生和青工中流传着“要学习、找新华”的口头禅。可新华职大也不负众望,采取来者不拒,尽一切可能,想方设法,满足求学者学习要求,为广大青年职业流动和岗位转换提供智力支持。

 请允许我再谈谈如何看待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劳动力的流动是必然的,这是由于价值规律和供求法则作用的结果。因此,它是带有规律性的一种经济现象。对我们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深刻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学生毕业后,按计划一次分配定终身。如果有的学生对分配工作岗位不满,则斥之“不安心革命工作”,“不服从组织分配”,要受到批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包括职校毕业生是实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在双向选择条件下,实现就业。这种选择是平等、公开和透明的。由于我们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要与经济和社会需求完全对接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很多职校生一时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是不奇怪的。怎么办哩?应采取“骑马找马”式的就业办法,一旦有了合适的岗位,再按照一定程序“跳槽”,以便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它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实现劳动者自我价值的一股强大力量,所以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茹秀荣:我认为首先应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河南的情况是,省教育厅成立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建立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人才网站和中等职业人才市场。信阳、郑州、新乡等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逐步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一些地方还建立了人才、信息、办证、护送四个网络,同时加强跟踪服务。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都应开设就业指导课,并通过开设就业讲座,举办培训班和就业成果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择业和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和新闻媒体宣传等,转变学生家长和大众传统的就业观念。如郑州旅游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把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毕业生始终供不应求。2002年计划招生1380人,结果报第一志愿的就超过了3800人。

 主持人:与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是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健全。可以肯定的是,它也必然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您认为职业教育应怎样建立一个新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使之成为职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体制保障?请结合当地职校生就业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经验或想法。

 费重阳:据我所知,各地和各职业技术院校,经过这十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有了一些初步体会,但还没有总结出成熟的、规范的和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制度及其有效的机制。就天津来说,职业技术院校都设立了在校长亲自领导下的招生分配办公室或招生与就业推荐办公室。这种机构其职责,一是负责组织和招揽生源,与各区招生办和普通中学沟通,努力开辟较为稳定的生源渠道,因天津是初中生源不足的城市,许多中职学校要到邻省、市、县招生,任务繁重,需要有专职机构和人员,承担此项工作;二是与用人单位,即企事业单位,了解用工信息和本年度招工条件,打通关节,争取派学生前往实习,进而签订招聘协议;三是向学校经常反馈企事业单位劳动力需求信息,向学生和家长进行职业指导有关内容的教育。这种组织机构类似企业的供销经理部。不过它所运作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原材料与产品。 

 王延风:近年来,随着国家人事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职业学校毕业生已完全面向市场自主择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前提下,职业教育确实需要认真思考建立一个怎样的就业指导机制,以确保毕业生能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我认为,要建立这样一个机制,首先应有一个行政法规来引导和规范职业学校的教育行为。如印发职业指导条例、职业指导办法或职业指导工作纲要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学校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职业指导才能真正走进学校,进入课堂,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法规的约束下,职业学校管理、教学和后勤服务都参与职业指导工作,把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其次,职业教育要主动与社会携手,与相关的部门及服务机构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举全社会之力来做好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茹秀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1.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劳动力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切实加大统筹力度,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制定并大力推进就业准入制度的政策和具体措施。进一步整顿就业市场,规范用人制度。加大执法和管理力度,为职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强和完善职业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库,收集和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建立职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职业学校也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做到人员、设备、经费、办公场所到位。

 3.加强品牌学校和特色专业建设。品牌学校即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具有创新、开拓意识;拥有2-3个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拳头"专业,具备相当的办学规模和较高的办学效益;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赢得市场青睐,进而推动就业工作。特色专业即要满足市场要求,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习设施和手段先进专业优势明显。同时要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具体措施,集中力量发展市场急需而又投入较大的专业。

 4.切实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工作。(1)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各类职业学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课,把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毕业生成果展、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就业进行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教会学生就业、择业的技巧。(2)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不仅要积极开辟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的渠道,而且要努力开辟省外、国外就业渠道,把毕业生输送到省外、国外就业,还要鼓励职业学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服务。(3)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国家规定90个准入工种中,各级政府应严格执行劳动者就业或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制度。用工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岗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一般工种也应优先从职业学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中录用。社会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管理等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切实保障就业准入制度的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加强学历教育和职业标准的衔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作用。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可认定理论考核合格,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总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应纳入各级政府关于解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系统工程。特别是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密切配合,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使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得到充分的就业,并发挥其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更多

培训文摘

培训网-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教育体系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