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关注公众号,阅读全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等,了解最新法律资讯,还有更多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吕蒙正破窑赋 赵普 葛邲 李纲 李昉 寇准诗词 蔡京 陆九渊 李师师 宋朝的宰相 宋朝的那些人

吕颐浩

  吕颐浩[公元?年至约一一三九年]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生年不祥,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九年。第进士,为密州司户参军。以李清臣荐为玢州教授。历官至河北都转运使。高宗南渡,起知扬州。两入政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少传醴泉观使致仕。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椿钱,为东南患。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又苗傅等为逆,颐浩与张浚创议勤王,卒平内难。少长西北两边,娴於军旅;应诏上战守诸策,条画颇备。卒,封秦国公,谥忠穆。颐浩著有文集十五卷,《宋史艺文志》行於世。

  吕颐浩,字元直,祖籍山东乐陵,后徙齐州。进士出身,初为密州司户参军,以李清臣荐,为邠州教授。除宗子博士,累官入为太府少卿、直龙图阁、河北转运副使,升待制徽猷阁、都转运使。南宋高宗时官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职五年。吕颐浩先后二次罢相,第一次罢相时“徙家临海”,复职后力倾秦桧“专主和议、植党专权”,使秦桧罢相长达七年;第二次罢相后,取唐杜甫“穷老真无事,江山且定居”之意,选择临海巾子山东麓筑“退老堂”以居。他还曾在“溪径迂回,林峦秀艳”的景福寺消夏时,建石亭于寺旁。后人遂以命名,亭所处之山为“吕亭山”,亭边之村为“吕亭山村”。即今括苍镇上坪村。

  生平:

  吕颐浩(1071年-1139年),字元直,中国北宋末期及南宋初期人,其先祖原居沧州乐陵(今中国山东省德州市),后迁齐州(今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吕颐浩即为当地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先任密州司户参军,其后累迁官职。

  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随种师道攻燕京(今中国北京市)后,被命为燕山府路转运使。宣和七年(1125年)曾因将领郭药师欲降金,而一并被掳至金国,后被放归,再被命为河北都转运使,不久因病请辞。

  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被命为扬州知州。建炎三年(1129年),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同年,苗傅、刘正彦兵变,高宗被迫退位,吕颐浩与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率军勤王,平苗刘之乱,迎高宗复位,立下大功,先拜尚书右仆射,复迁左仆射。不久,金兵再度南侵,渡过长江,吕颐浩曾请高宗登船入海避敌。

  宋朝立国重文轻武,故相权与军权乃分。南宋初期,兵马倥偬,因此有宰相兼领军权者,吕颐浩即为其一。此时吕颐浩位高权重,“枢府几无所预,颐浩在位尤颛恣”,因此为人所惮。建炎四年(1130年),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困金将完颜宗弼于黄天荡,吕颐浩建议高宗亲征,御史中丞赵鼎即以冒进为由上疏,吕颐浩因此请辞,被命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后改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

  绍兴元年(1131年),吕颐浩二度拜相,任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与秦桧共相,吕颐浩主外而秦桧主内。绍兴二年(1132年),再受命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并于镇江(今中国江苏省镇江市)开都督府;此年因韩世忠之驻军,吕颐浩与朱胜非创立月桩钱(一种赋税),供给军用。然其好任用私人,因此排挤秦桧、李纲、李光等人。绍兴三年(1133年),吕颐浩再被罢相,任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改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其后官职累迁,然已非在权力核心,绍兴五年(1135年),封成国公。

  绍兴九年(1139年),金国归还黄河以南之地,高宗欲调吕颐浩至陕西镇守,吕颐浩以老病请辞。后再赴召至临安(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但病未能见到高宗,之后就告归台州养病,不久去世,被追赠太师,封秦国公,谥忠穆(秦忠穆公)。著有《忠穆集》传世。

  史载吕颐浩“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然而任用私人,且“报复恩仇”是其缺点。所创立的月桩钱后来衍生名目众多,被认为“郡县横敛,铢积丝累,江东、西之害尤甚。”

  德州历代名人——吕颐浩

  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南宋初大臣。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吕颐浩出生在北宋河北东路沧州乐陵县,(今山东省德州市乐陵)。青少年时期,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倍受师长称道。今乐陵城南郑店乡旧乐陵村仍有“翠贤亭”故址,传为吕颐浩当年读书处。后来,其家徙居齐州(今济南市)。其父去世后,家境逐渐贫寒,他“躬耕以瞻老幼”(《宋史》卷362,以下注略),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哲宗绍圣三年(1096),吕颐浩考中进士。先为密州(今山东诸城)司户参军,后为分州(今陕西彬县)教授。曾授宗子博士之职,累官太府少卿、直龙图阁、河北转运副使、都转运使。宣和七年(1125), 宋金南北夹攻辽朝,吕颐浩随种师道北伐燕京(今北京),负责转运粮草。宋军收复燕京,举朝弹冠相庆,然而金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南下。于是吕颐浩“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这种不合朝廷政策的论调虽然触怒了宋徽宗,受到了贬官的处分,但却赢得了世人的称道,一时称其“切直”。当年秋,金兵果然南下,燕京守将郭药师劫吕颐浩、蔡靖等降金。金人北退后,吕颐浩复为河北部转运使。后提举崇福宫。

  宋高宗赵构重建宋朝后,吕颐浩被任命为扬州知州。建炎元年(1127)10月,宋高宗为躲避金人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逃到扬州。吕颐浩入见,被任为户部侍郎兼知扬州,旋又升户部尚书。当时,扬州附近张遇率数万湘寇屯居金山,吕颐浩单骑与韩世忠前往劝谕归顺,以功晋吏部尚书。建炎二年(1128),金兵逼近扬州,高宗召集群臣商议去留,最后决定渡江南避,同时任命吕颐浩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江准两浙制置使,屯驻京口(今镇江)阻击金兵。不久改为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今南京) 。建炎三年(1129), 将官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高宗让位给三岁的儿子制造了举世震骇的“苗刘之变”。大敌当前,内部变乱,溃逃中的南宋政权陷入了更加危难的境地。吕颐浩得报后马上写信给知枢密院事张浚,说:“事已至此,朝廷也只有靠我们这些人了!”张浚也认为吕颐浩“有威望,能断大事”。两人遂约大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勤王兵平叛。大军至平江(今苏州), 张俊与吕颐浩相遇,两人相持而泣,吕颐浩慷慨说道:“颐浩囊谏开边,几死宦臣之手;承乏漕挽,几陷腥膻之域。今事不谐,不过亦族(族诛),为社稷死,岂不快哉!”勤王兵顺利进入杭州,高宗复位。此后,高宗以吕颐浩在卒兼御营使。不久又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金兵的追击下,吕颐浩主张“且战且避,奉陛下于万全之地”,高宗至越川(今绍兴)、明外(今宁波), 金兵亦尾随而至。危机之中,吕颐浩乃上“浮海之计”,随高宗乘船避至海上。

  南宋初期,吕颐浩身兼丞相、御营使等重要职务,军政大权在握。建炎四年(1130),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赵鼎接连上书十余章,说吕颐浩“颛怒自用”,一昧避敌,且陈浮海之计,为金人所轻。吕颐浩求去,除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澧泉观使。不久转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今安徽贵池)。绍兴元年(1131), 吕颐浩复入朝,与秦桧分为左右相。第二年,秦桧罢相,吕颐浩独秉朝政。他屡请兴师收复中原,然挟私用人,排斥李纲、李光等人,创立江、准、 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扰民太甚。又加连年水旱地震,最终为御史所劾。绍兴三年(1133),再被罢相,出为湖南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今长沙)。绍兴九年(1139), 金人归还河南之地,高宗欲调吕颐浩到陕西,颐浩以老疾辞谢。召赴临安(今杭州), 但因疾病未能见到高宗。遂即归台外州(今浙江临海)养病。不久病逝,享年69岁。 赠太师、封、秦国公,谥忠穆。著有《忠穆集》。

寡妇门前宰相多 宋朝宰相制度 崖山海战 文天祥 赵昺

吕夷简 朱倬 贾似道 李沆 留正 卢多逊 陆秀夫 沈义伦 史弥远 秦九韶 沈括 宋江 宋朝的那些事 张先芳草渡 周密柳梢青 朱淑真清平乐·送春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法规 境外法规 司法解释 典型案例 国际法及国际惯例

虚位以待 常年法律顾问:何止是企业的保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