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培训文摘下一页

走出去海阔天空——赴京津、长三角地区采访札记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成长和城市化趋势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自发或有组织地离开农业,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成为打工者、创业者。4月中旬,本报派出记者赴京津、长三角地区实地采访青海的劳务输出情况,从外出务工人员的视角切入,以期达成一种全社会的沟通。在这次采访中,记者通过耳闻目睹,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不脱离农业的农民,在向城市化进军的道路上所迸发出来的生机与活力,以及他们作为“播种机”一样的影响力。劳务输出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感谢政府部门让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使我们从农民变成了工人,让我们有了一个创业和收获的岗位。也感谢公司的老总和各位领导,为我们及时解决了吃饭、住宿等生活上的困难,让我们有了一个更理想的工作环境。今后,我们要努力学好技术,为青海人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介绍、动员更多的家乡人民外出务工,为改变家乡的生活水平而努力。”这是在浙江嘉兴市新大众印染有限公司务工的湟源县日月藏族乡上若约村的张海杰、向雪琴夫妇放在宿舍床头的一封感谢信。它虽然最终没有被木讷的夫妇俩念出来,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省外出务工人员的共同心声。

  的确,对于放下锄头,拿起榔头的农民工而言,最直观的利益是:一年的打工收入等于甚至大于在家务农几年的收成!而对于那些自主创业者来说,外出挣钱的财富效应则更为可观。在这种渴望脱贫、渴望致富的观念冲击下,一个个农民争先恐后地出来了,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而且打消了故土难离的恋家观、温饱即安的满足观和裹足不前的畏惧观。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农民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另一些人则成为了拥有城市户口及住房的名副其实的城市人,使品德和意志得到了磨练,自身价值得到了提升。正如湟源县劳动就业局局长马丰裕所言,那些已经有一年以上外出务工经历的人,基本上可以实现稳定、可靠的就业,并为今后的创业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他们就像一棵小小的种子,促使更多农民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在相互带动中不断促使劳务输出上规模、上水平。

  在我省重要的农业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海东地区,136万农业人口中有近43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十几年前,这里的农民,特别是两化地区的农民,是在城乡二元化经济社会环境下,城市需求的拉动和收入差距的推动等因素影响下自发外出务工的。而近年来,正是尝到了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重头戏的甜头,地区政府不遗余力地通过政策引导,变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地区的劣势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用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方式来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海东地区还打造了一批既符合区情,又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劳务品牌。这其中,拉面馆开进了沿海和经济发达的城市,开进了城市的学校,开进了台资、日资等企业的厂区,“拉面经济”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据海东就业局副局长喇先成介绍,目前,全区在外经营拉面馆的数量已经达到13010家,从业人员达91070人。2006年,海东地区向省外输出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亿元,约占全区劳务总收入的45%。 建立劳务输出的长效机制势
在必行

  “像我们这样的好企业是不缺工的!换言之,我们的企业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有市场竞争力的、有市场适应性的务工者。”拥有2万名员工的昆山好孩子用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钟明这样告诉记者。“桐庐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县级城市,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劳务短缺的问题,而是如何变招工难为留工难的问题。”杭州市桐庐经济开发区副主任李志坚如是说。

  同样是对待用工问题,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这就让我们不禁深思,政府如何采取切实措施,做好统筹安排,通过有选择地组织劳务输出,不断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转变农民工的观念,并配合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扩大劳务输出的领域和空间,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为推动劳务输出的发展,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其中就专门为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进行了制度性安排,并提供了资金保证。为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我省先后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其他各项优惠政策。

  靠着政府的这双有形之手,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得到了有效解决,他们开始逐步接纳劳务输出,进而开始主动选择外出务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的有组织输出和引导性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在逐年扩大数量和规模的同时,其自身素质和输出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具体到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外出务工人员,他们由先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外出打工,到后来因种田没地,以及受城市吸引的影响而愿意输出;从能挣到钱就行,到因为对工资水平和劳动条件不满足而不断在城市间流动;从对工资、待遇有较强的要求,再到对培训、技能鉴定等产生迫切期待……这一切,都在昭示着我省的劳务输出工作正在由最初的粗放型、体力型向目前的职业技能型转变。

  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这是劳务输出的初衷,同时也是目的之所在。如果一个地区农民外出后权益得不到保障,工资难以兑现,不仅会影响已就业人员的稳定,而且会对其他人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如何从单纯的输出去,到不但输得出,还能稳下来、留得住,这需要政府部门在组织输出与跟踪服务乃至回归后的服务上必须联为一体,从而建立一个劳务输出的长效机制。

  据省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马建中介绍,为更好地在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搭建起劳务平台,青海省政府与江苏省政府于2006年签订了两省劳务输出暨技能培训合作协议,青海省劳动保障厅也先后与浙江省劳动保障厅、广州市劳动保障厅签订了省级劳务合作协议,海东地区的湟源、大通、湟中等县分别与苏州市、张家港市、桐庐县签订了县级劳务合作协议;与此同时,省劳动保障厅还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北京、新疆、新疆建设兵团、西藏建立了8个驻外机构,海东地区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72个办事处。这些举措,不仅使政府的组织化输出得到了加强,而且使政府服务的触角从单纯的劳务合作,延伸到联合技能培训及维权服务一条龙上。截至目前,由我省所介绍的用人单位未发生过一例拖欠工资事件。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我省外出务工人员中普遍存在着义务教育尚未普及,适应能力较差,培训技能单一、培训周期短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务输出质量和劳务收入水平的提高。另外,劳务输出部门之间也存在着条块分割,信息和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形成多方互动的有机整体的弊端。这些恰恰是政府有关应对政策的薄弱之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发展是硬道理。劳务输出做好了,无疑是一件多方共赢的好事情。目前,上自各级政府,下至社会各方面,已经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脱贫致富、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相信,只要广大农牧民转变观念,放宽视野,以理性、务实的心态去迎接就业挑战,会发现向城市进军的道路是“海阔天空”的

更多

培训文摘

培训网-知识改写人生 才华回报社会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