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论语教案 论语

论语孔子原版 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 论语朱熹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注解版 论语别裁版 论语分类版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 更多

《论语》八则教案(一)

苏教版的《论语》八则,在教学之前,学生大都耳熟能详,若仅是为了背诵默写,那十分钟就可以解决。果真如此,岂不是糟蹋了《论语》?基于这个思考,本教案力求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因这八则而走近孔子,喜欢《论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为友。 

教学环节: 

①猜谜导入;②说说你所知道的孔子;③文本阅读;④谈谈对八则语录的理解;⑤你还知道哪些孔子语录;⑥说说你眼中的孔子形象;⑦教者总结《论语》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猜一个人。他的身高有二米二一,只比姚明矮五厘米;他是美食家,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是司马迁的精神偶像,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离开这个世界后的十年,西方的苏格拉底才呱呱坠地……(初中学生,首先是兴趣) 

2、由孔子过渡,请学生说“你所知道的孔子”。 

生: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生:他属于国家级“特级教师”,有弟子三千,可谓桃李满天下。 

生:他学问渊博,但却谦虚谨慎,学而不厌。 

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想起来,就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生:前后十四年,颠沛流离,无怨无悔。他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是的,公元前484年,当疲惫不堪的孔子回到家乡时,他已经六十八岁。六十八岁本该是个颐养天年的数字,可是伟大而睿智的他,生命的烈火仍在熊熊燃烧。返回鲁国的孔子,继续整理文化典籍,同时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今天,当我们翻看《论语》,我们找不到孔子的满腹牢骚,自怨自艾。这也正是他让无数后人景仰的原因。 

3、回归文本。 

①先朗读,后正音。(让学生摇头晃脑起来) 

请两同学比较阅读,然后小结注意点:若句中有语气词,读时要稍带拖腔,语调厚重,不能轻而飘,否则就没有了回味的余地;若句中没有语气词,读时则要坚决果断。 

教师范读后,学生再读。 

②请同学说八则语录的主要内容。 

③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八则语录的理解,或者就你最有体会的一句话说说你的见解。(本课重点) 

生:我觉得第一则第一句最重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首先告诉我们你要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一个人只有当他认为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时他才可能把书读好。其次,学习,学习,要学更要“习”,父母、老师,天天强调。事实也是如此,不复习学到的知识怎得巩固?而且我觉得孔子主张的“习”,并不是三分钟热度,要坚持,要“时习”,按照一定的时间不断反复,以求记忆深刻。 

生:我也认为孔老师是很重视温习这一环节的,你看第二则就说“温故而知新”,他认为“习”不仅是对学过的知识的巩固,更是一个挖掘新思想、提高新认识的过程。东坡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其实正是“习”的翻版。 

师:我个人觉得第一则是很重要。有些同学手中有《论语》这本书,你可以看到,《论语》开篇就是这一则。“学而时习之”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论语》的编纂者把它放在开篇第一句,决非偶然。我们自己或者身边人的事例,反复告诉我们学习成绩不佳,研究学问无所作为,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而时习”是求学之根本、做学问之根本。 

生:我这个人乐于交友,所以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触很深。是的,当与旧日同学或现在的同学相聚一起时,我总觉得是最愉快的事情,更不用说来自远方的人了。“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无话不谈,不仅交换“苹果”,更重要的是交换各自的学习和“思想”。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师:你将萧伯纳的名言化用得很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确是如此,与朋友加强横向交流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同“朋”的讲谈、研讨和论辩,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都渐渐进入新的境界。甚至你一个人曾经遭遇过的失败和挫折,这时也因为倾诉和倾听,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怎能不“不亦乐乎”! 

生:“默而识之”我觉得说得很经典。“默”的意思就是“静默,不说话”,这与我们的班训“静、净、竞、进”的第一个字“静”其实是一致的。就是强调学习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份宁静的心态,默默地在内心领会,然后了然于心。诸葛亮曾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伟大人物在这一点上是心心相印的,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注定与成功无缘。 

生: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我学到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习要思考,不思考则没有长进。以前知道鲁迅有一个“读书三到”的书签,就是我们熟知的“心到、口到、眼到”,先生把它夹在书里,随时提醒自己专心读书。想来实在是有道理。 

师:学习,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其实更重要的是教会大家学会思考,使大家对思考感兴趣,然后你就会学习。智者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将要做什么,这就是思考的力量,而这也是智者之所以成为智者的原因。这里的八则语录每则都言简意赅,仔细品读,都能给我们很多收获,当然更不用说《论语》这本书了。有人说,一个人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由与他关系最亲密的朋友决定,如果这个朋友是一本书,那我希望《论语》能成为你们的朋友。 

4、你还知道哪些孔子语录? 

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 

5、结合八则语录或者其他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孔子形象。 

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句话,一个慈祥善良、求知若渴、热情好客,颇有君子之风的先哲便跃然纸上。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能体现他的思想。在我的内心,孔子是面带微笑,拥有无穷智慧的老者,让人亲切,就像金庸所写《侠客行》中的龙、木二岛主。 

生:首先孔子应该是谦虚的。看过孔子画像,我发现每一幅都是谦恭地握拳于胸前,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起“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至理名言。是的,做学问要谦虚,才能有结果。我们熟悉的每一个成功者,有谁是骄傲自大之徒?第二,他应该有双深邃的眼睛。对子贡的提问,孔子回答得干净利落,这不都是靠平日的观察么?第三,他应该很有风度和气质。二米二一的身高加上满腹诗书,今天一定是一个万人迷。 

生:孔子是一个普通人,他是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两小儿辩日》中他无法判断谁对谁错,他没有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去乱说一气,一句“我不知道”让我们看到一个诚实可爱平易近人的老人。可见孔子为人处世很谦虚,一点也不因为自己是大学问家而狂妄。 

生:我觉得,孔子留给我们的是美德和纯净的思想,而不是一张脸。孔子的伟大是因为他的思想,以及为了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远方是可怕的,有了远方也就有了人生追求的高度。孔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高度,并成功登上了顶峰。我们读《论语》,既要学孔子的学习方法、仁爱思想,更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比他更多的努力,谁都有机会成为孔子。 

师:你说的孔子精神,我很有启发。一个人和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必须依靠一种精神。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鲁迅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海明威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些都是对精神的强调。国庆节,我曾要求大家每人选择一本人物传记来读,就是希望你们能在心里种一棵树,一棵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树。希望大家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境逆境,都要有一股子精神,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 

6、谈《论语》的影响。 

①今年是孔子诞辰多少年? 

②今年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候,学习孔子的文章,我和同学们一样,心中充满无限敬意。2555年啊,一个遥远而漫长的数字,可是,两千多年前的教诲,至今仍为我们津津乐道。他的思想政治主张在今天仍然放射出异样的光辉。海明威曾经说过:今天的飞机比马快,然而,这并不意味今天的人们进步了。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88年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③《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他对世界的影响,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1594年传教士利马窦将它翻译为拉丁文后,又被翻译为意、法、德、英、俄等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事实上,孔子早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巨人。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标志着孔子已经在全世界得到认可,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做得更好,一定要去学习《论语》,进一步认识孔子。这一课,我们主要学了八则孔子语录,虽然是管中窥豹,但却没人能说“可见一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堂《论语》启蒙,意在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以能读经典书,做有根人。

培训网-《论语》二则教案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