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论语孔子原版 论语中英法文对照版 论语朱熹版 论语禅解版 论语拼音版
论语注解版 论语分类版 论语别裁 Analects 论语搞笑版 更多
论语体认
《论语体认》作者、写作及出版历程
《论语体认》作者姚式川先生,1922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市。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1957年反右扩大化中,姚先生因所谓的胡风问题和历史问题被错误打成反革命分子,饱经苦难,历尽沧桑,但这段生活不但没有蒙昧他的心智,使他陷入消极怨恨和愤世疾俗,而且使他更加发奋要以孔子精神改变人间心灵的扭曲状态。1983年回到上海以后,整整八年的时间,他以每天10小时以上的工作量撰写《论语体认》,几易其稿,又经过出版上的许多波折,终于在1993年11月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三民书局首先出版,次年就立即获得了台湾图书著作“金鼎奖”,好评如潮。1999年11月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大陆普及本,2002年6月和2005年1月,先生又考虑到教育部指定《论语》为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之一,又自费在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修改版,以期广泛传播。其弘道之精神,令人钦佩不已。
《论语体认》的特点
一、体例新颖。将《论语》原有二十篇五百章内容,按不同义理重予结构,以类相从,别为十章。每章又以同类相从,作了系统的有层次的编列。为《论语》面世2千年来首见。这是作者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贡献。
例如,把原有二十篇中有关“忠君”的8章和有关“孝悌”的16章全部编列在本书第七章第一节“道德规范”的“一、孝悌”和“二、忠信”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倍受批判的所谓孔子的“忠君尊王”思想,其实本是有条件的,甚至是其次的。“君”不是至高无上的,“道” (正义、原则、王道、大道、道德)才是至高无上,所以何以事君?“以道事君”(《论语》11.23)。当“忠君”与“道”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的选择和教导又是“从道不从君”(《荀子》子道篇)。这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强化帝王的绝对权威而演变成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为臣纲”完全是势不两立的。
对于“孝”,孔子更是明确提出“从义不从父”(《荀子》子道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4.18),丝毫没有“唯父母是从”的意思。这与后儒别有用心地倡导“父为子纲”也完全是势不两立的。
同样,“夫为妻纲”更是与《论语》无关,《论语》通篇无一字涉及,硬要让孔子或《论语》为“三从四德”或“从一而终”等封建教条负责是荒唐的。
因此,“重予结构”为还孔子思想真面目和提高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提供了方便。它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被后儒所改造、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那些东西与孔子本来的思想风马牛不相及,而那些不求实不公正、必欲打倒孔家店的人所举出的理由也是与孔子《论语》的本来面目是毫无关涉的。
如果与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相比较,我们看到,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是完全遵循《论语》的次序并对此次序有一个极好的说明,他继承的是从皇侃(?——534年)《论语义疏》以来的儒家传统的分科段明章旨的解经方法,而姚先生的《论语体认》“重予结构”是一种创新,是帮助现时代人走入经典的一种适宜的方便。
二、按语形式的表述视野开阔、见解深刻、贴近生活、富有现实感和亲切感。
按语显现了作者对《论语》、儒家思想的贯通性的理解,和对孔子思想的“同情性理解”与深刻的领悟。他尽力去深入到孔子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孔子,还孔子及其思想的真面目。按语是作者的见地,这是作者通过内容表现出来的贡献。
对孔子的许多日常行为的记载,作者作出了体贴入微的理解。例如“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盲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9.9)作者的按语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哀戚之情,实际上,也就是仁心,即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或今天所说的‘同情心’。具有同情心的人,每当遇到别人遭遇天灾人祸或意外不幸而身临厄运、极端困境时,总会产生一种责任感、想以自己的行动来援助不幸者的心愿,也往往会由此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尽管这都是些琐碎小事,有人可能认为并无足称道,其实,这正是人际关系所最需要的、视之为最宝贵的。而要达到像孔子那样极其自然、随时随地流露出来的真情态度,那实在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三年五年就能见功底的。”(《论语体认》65页)
对历代争议较大的“民可使由之”、“父子相隐”等作出了独到的理解,对像“父母在,不远游”、“述而不作”等作出了的契合现实的建议。等等。
犹为重要的是,本书对现实人性的洞察、反省尤其突出。作者经历了40年的不同寻常的生活,对人性的种种表现有详尽深刻的认识,所以作者以现代人性的种种表现为《论语》作注。例如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说:“要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是容易的事,非得经受一番思想斗争不可。如,现实中经常看到的:有的不是与人方便,而是给人困难;有的是只许自己放火,横行霸道,却不准别人漫步小径;有的是凭借权势,把非人的境遇强加给别人,以设置圈套或者指使人陷害等方式坑人,自己却在一边狞笑。而在群体关系中,有的调人,有的以邻为壑,给对方输送庸才、懒汉;如果易货,有的则调包,把报废物资蒙混了事,等等。这些不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向表现吗?”(《论语体认》17页)又如对“君子也有恶”的7种“有恶”,作者给出了详细的描述,使读者对人性的表现有一个现实性的对照,它可以帮助我们看透人性,也可以帮助自己反省修身。(《论语体认》47页)
如果说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的特点是经史互参,那么我们可以把姚先生的《论语体认》的特点归结为经今互鉴。没有姚先生的沧桑人生,《论语》不可能获得我们这个时代这样一种特殊的注释。区别还在于,南怀瑾先生的整体的诠释见地是以心开悟解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而姚先生的见地更直接地来源于现实的人生历练。可以说,“别裁”是心的观照,是别出心裁,却归于大道;“体认”是心的历练,是心领神会,可通天贯地。而南先生和姚先生的著作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尽力地深入经典本身,同情共感地理解和诠释经典,没有惑于俗世的似是而非的许多“传闻”,没有惑于别有用心者的“张冠李戴”式的栽赃,所以,他们对孔子及其《论语》没有任何负面的评价,这在现代学者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文笔精练流畅、说理深入浅出。本书既有一定是思想深度,能启迪智慧,又有较好的可读性,能引人入胜。而这,正是作者在极端困难、又被讥为“孔老二的孝子贤孙,一个不识时务的书呆子”的情况下,完全凭着对孔子思想的执着信仰、默默而一丝不苟地,经过几十遍的反复校读修改,逐字逐句逐段地琢磨斟酌的结果。作者化如此巨大的心血完成的这部著作,其着力点不是文字考古,而在思想阐发。文字是为了表达准确的理解的工具,所以,作者在本书中的文字运用尽力保持简练流畅,使它很好地服从于思想的阐述,其可读性很强,适合于中学生以上水平的所有读者,真正是一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好著作。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