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从培训中寻找出路
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广大农民来说,这是个喜讯。培训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解决增产增收问题以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问题。农民工培训是一条大有前程、大有希望之路。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到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及时而有效地转移,不仅关系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前途,也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虽然已经有9000万农民工跨地区进城务工,但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600万人。更重要的是,这些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9.1%;其余多数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在一个火车站,有人曾经访问过20多个打工的农民,结果发现,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不超过30%。缺少文化、知识、技术和经验,这样的农民工,即便转移到城里,也很难提高劳动生产率,很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而也很难立足。
培训是一项综合工程。培训规划能不能落实,不仅需要农民工的积极性,更需要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地方领导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按照培训规划的安排,农民工的培训主要包括三类: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搞好这三类培训,既要政府扶持,又要齐抓共管;既要统筹培训,又要分步实施;既要整合资源,又要注重实效。
培训是一项长远利益。一说培训,就得占用时间。而一些农民和地方领导,最害怕的就是“见效太慢”,总希望投入少、见效快,恨不得今天想出个思路,明天就能见到效益。这里,好有一比,打工是砍柴,而培训就是磨刀。想多打柴,打好柴,就必须先磨刀,磨好刀。磨刀不误砍柴,砍柴一定刀要快。
培训是一项永久储蓄。在培训规划中,对农民工的培训经费问题,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同时,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补贴或奖励。这些政策对农民工积极参加培训是鼓励,更是实实在在的支持。人们明白,在这方面花些钱是值得的,把知识和技能学到手,是一笔终生受益的财富。
培训是一项重要的政绩。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价制度。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为导向,制定评价标准,定期对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调查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帮助农民工尽快实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这不也是一项巨大的政绩吗?
在农民工与农民工之间,也存在着就业的竞争和就业后的岗位竞争。想在这种竞争中领先一步,站稳脚跟,重要的出路就是学习和培训。因为用不了多久,用人单位在招工的时候,就要先从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了。也许可以这样说,培训将成为进城、上岗、发展、致富的“通行证”。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