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中国IT培训不能照搬印度模式
早期的IT培训市场打过价格战、广告战,而现在形成了中印两种IT培训模式各霸一方,还有来自美国的IBM、微软等企业的培训模式……进入2005年,国内IT培训市场发生了一场争论,而争论的中心在于:印度式的“软件蓝领”到底适不适合国内IT企业的需求,而那些号称“多面手”的中高层软件人才是否才是企业的至爱呢?
近日,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IT教育培训进入广州之际,该院有关负责人提出了“超越印度模式,中国IT培训升级换代”的口号。而一直关注印度IT培训公司在中国发展情况的软件工程专家居德华教授表示:“中国IT培训市场要警惕深陷对印度模式的依赖。”
中印两国软件产业格局不同
事实上,居德华教授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印度前几大IT培训公司已在中国开设分公司,谋求瓜分中国高级软件人才培训市场。
然而,按照信产部电子教育中心综合部主任王志昌的观点,中印两国的软件产业格局不同,不可能采用同一发展模式。印度多为规模较大的出口企业,分工精细,“软件蓝领”主要负责编程。而中国软件企业95%以上是5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企业的项目运作模式和印度截然不同,整个工作都要由团队进行,内部不可能开展精细化的分工。中印软件产业格局的这种差异,决定了两国对软件人才需求的不同,从而软件人才培训模式也必然不同。
国内企业青睐“一专多能”人才
居德华认为,一个印度软件公司的规模可以达到2万人,人才的需求划分是很明确的,而国内的软件企业规模一般只有几十人,这从客观上也要求国内企业的人员需求是复合型的“一专多能”人才。从事外包业务的一软件公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公司接受订单从开始谈判到模块划分、功能的分解,到编程、测试,再到维护,很可能是由一个团队从头做到尾的。也就是说,这个团队当中的每个人可能从头到尾都要参与这个项目。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IT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孙元凯表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软硬’兼备的人才。”我国不仅缺乏高层次系统分析师,项目总设计师,更需要大量软件工程师、企业要求他们不但能够测试程序,还要承担制定计划、控制质量、协调资源,总结报告等任务。
IT培训应直面产业发展需要
尽管有关人士认为IT培训中的印度模式不适合国情,并且纷纷呼吁打造中国的IT培训模式,但从目前情况看,“印度模式”在国内却是大行其道。
面对来自市场的质疑,作为印度模式“软件蓝领”培训的先行者,北大青鸟APTECH总经理杨明说,实际上应该说软件开发领域的从业人员都是白领范畴。他认为,根据软件业的人才结构分布,中高级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在工作中有相当经验积累才能成长起来的。之所以称之为“软件蓝领”,是因为软件业都要从程序开发和测试的基础做起,支撑行业的人才基石以及人才发展的起点还是那些最基层的技术工作者。
有IT培训机构老总认为,“印度模式”的课程,在印度是一种利用业余时间的职业技术培训,时间少、课程灵活是它的特点,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时间的仓促。他指出,国内IT培训及教育,“应该直接面向产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需要,学习印度的经验,着眼于建立终身继续教育体制,着眼于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填补中国当前IT培训的空白。”
市场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抛开“模式”之争,业内人士认为,从2005年起,中国IT培训产业已面临变革,培训班模式正从学历教育过渡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
今年国内IT培训机构将进入全面升级换代的阶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照搬洋培训到本土化培训模式的转变,IT培训将从中国IT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出发,更符合国情;IT教育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行业洗牌势在必行;IT培训与产业将更加紧密结合,企业订单式培训、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将成主流。
现实情况是,国内IT培训机构北大青鸟APTECH公司近日推出了BTEST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其出发点正是以就业为导向,看准国内企业对软件测试工程师的需求。同样来自印度的知名IT培训机构NIIT,在深入了解中国IT较发达地区的不同规模的软件开发企业需求后,也对其课程作出了更新,推出了“更高技术含量,更强动手能力”的GNIIT软件工程课程,强调可以让学员成为软件行业真正的“多面手”,进入更加广阔的职业空间。
就本土培训机构而言,清华IT教育培训中心推出“以应用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方、集成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训方案。华师宏达携手韦博人才市场推出了IBM软件工程师高级职业教育。两者课程都是针对软件行业日益突出的高素质人才匮乏现状。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