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城中的圣城
迭经战乱、沧桑的耶路撒冷,对于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来说,都是无上圣洁而神秘的圣地。三大宗教在这里都有着深具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主要集中于老城区,即东耶路撒冷。
耶稣圣墓堂:传说耶稣被捕并被判死刑后,背着沉重巨大的十字架,沿着一条迂回崎岖的小路步上橄榄山山岗受刑,死后就葬在此处。3日后耶稣复活。因此该墓已成空洞,其入口处摆放着一块据说耶稣临死前曾躺卧的红色云石板。每当耶稣受难日来临,基督教徒纷纷由世界各地云集于此,场面非常严肃壮观。耶稣背负十字架上山之路被称为“苦路”,现已成为热闹的市集街道。耶稣经历的14 件事,现为“苦路”的14个站。
哭墙:又名西墙,以巨石垒成。犹太人融宗教与民族感情于一体的观念集中体现于此。3000年前,所罗门王耗时7载,动用20万人兴建圣殿,作为朝拜犹太教神主耶和华的地方。后巴比伦军队攻占耶路撒冷。圣殿被毁,虽经犹太人两度重修,但都在罗马占领时期被夷为平地。犹太人把这段墙视为圣殿的遗迹。许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都把回到西墙来祈祷哀悼、追忆往昔视为最神圣的事情。
萨赫莱清真寺:立于一块巨岩之上,又名石殿。萨赫莱是阿拉伯文“石头” 的音译。相传,公元621年7月的一天夜晚,天使贾卜里勒将沉睡中的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唤醒,一同乘飞马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然后踏着一块岩石登霄遨游七重天。黎明后穆罕默德重返麦加。这次神奇的“夜行和登霄”记载在《古兰经·夜行篇》中。穆斯林从此将耶路撒冷视为圣地。萨赫莱清真寺始建于公元69 1年,历时14年建成。它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寺内装饰得金碧辉煌,充分反映阿拉伯建筑艺术的优美特色。
阿克萨清真寺:建于8世纪初,宏伟壮丽。在伊斯兰世界中,这座清真寺的知名度更大,是排列于麦加“禁寺”和麦地那“先知寺”之后的第3大寺庙。阿克萨含义为“极地”,即先知穆罕默德一生跋涉所极最远之地。1951年7月29日,约旦老国王阿卜杜拉在此遇刺身亡。其孙侯赛因靠胸前所佩大勋章而幸免于难。如今侯赛因也已与世长辞。
从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看出,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3大宗教的圣地。伊斯兰教称其为第3大圣地,但犹太人从来不让步,他们说这是犹太人的地方。可见宗教的思想是多么深刻,观念是很难改变的。
四、一座城市,两国首都
今年7月25日,长达15天的戴维营巴以美首脑会谈因耶路撒冷归属争端无果而终。如果满足对方对耶城的要求,那么无论是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还是以色列总理巴拉克,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戴维营,以方提出是对整个耶路撒冷拥有主权的前提下,允许巴方在东耶路撒冷部分地区拥有自治权或部分市政管理权。美方在以方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巴分享东耶路撒冷主权的建议。但无论以方的建议,还是美国的折衷方案,巴勒斯坦对东耶路撒冷的任何一寸土地均没有完整的主权。
对此,阿拉法特斩钉截铁地说:“放弃耶路撒冷主权的阿拉伯领导人还没有出生。”他发誓无论和谈成败,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都要在今年9月1 3日宣布独立。以色列则再三强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 ”。以色列还表示,如果巴勒斯坦强行宣布独立,以色列将采取立即吞并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等对抗措施。
无论从历史、政治、宗教还是感情上来说,巴方对此都难以接受,整个阿拉伯世界大概也不会答应。约旦外交大臣7月21日曾强调,耶路撒冷不仅对巴勒斯坦具有政治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阿拉伯国家的民族利益,关系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的宗教感情。
应当说,以方在耶城问题上也突破了“主权不可分割”的“红线”,但政治地位遇到挑战的巴拉克迫于国内的强大压力,在目前阶段很难再作出更多让步。鉴于巴以在耶路撒冷问题上难以达成妥协,克林顿曾建议就部分最终地位达成协议,但遭到以巴双方的拒绝。
于是,悲观主义者长叹:耶路撒冷是个死结,和谈的破裂“将给中东地区投下沉重的阴影,并有可能导致军事冲突升级,使该地区进入一个更加捉摸不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