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izontal rule

张律师欢迎您的访问。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大学》(四书五经)《论语

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当年山沟“培训班”变成了一所大学

  “这所学校是应时而生,因时而变。”30多年了,原重庆师专(现重庆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现年88岁的熊秉衡回忆起当年,还是唏嘘不已。每天上午,他习惯性地要到“老人之家”和原重庆师专副校长,现年84岁的蒲天贵“杀”几盘象棋。

他们会顺便再聊聊往事,这个习惯已保持了十多年。

借来的教室住宿办公

现代中国教育史上,1977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再次打开。很多专家形容,这一年是时代和国家的一个拐点。

对于重庆文理学院而言,这一年同样重要。

应当时江津地委的要求,同年3月,时任江津中学校长的熊秉衡和时任铜梁县教育局长的蒲天贵等人,来到卫星湖畔着手创建一所旨在供本地区干部进修的“五七大学”。

他们没有想到,这所类似于短期培训班的学校,30多年后会发展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最初培训的几期学生,而今已是川渝两地的社会中坚。

他们还记得,当年来到卫星湖畔,没有教师,没有教室甚至没有学生。为了解决教师的问题,熊秉衡和蒲天贵看中了附近一个茶场的二十多名“右派”,他们成为这个学校第一批教师。

说起这事,熊秉衡显得有点得意:“改革之初,其他人还不晓得国家大势在发生变化,我们抢到了好多人才。后来其他地方晓得了,就没那么容易了。”

经当时的江津地委同意,从卫星湖畔原市委党校和地委党校中划出了300亩地,作为校址。当时,连一间教室也没有,只能从旁边的地委党校借了一间屋子,给大家住宿、办公,开会。

校领导与猪同室睡3年

“苦不苦?”面对记者的好奇,蒲天贵说得轻描淡写:“其实当时各地的情况都差不多。根本没考虑过。”

为了节省空间,一间大房子被分成了9个小房间,每个小房间不足9平米。学生开课时,教室还在施工。有的“课桌”用石砖和木板搭成。食堂是用茅草、竹席搭成。没有电灯,师生在煤油灯下备课、学习。没有礼堂,师生在露天坝开大会。

当时,每个人每月只有27斤粮食、半斤猪肉。生活物资全靠人力走山路,到四十里外的县城挑回来。为改善伙食,蒲天贵在自己的屋里养起了猪。人在床上睡,猪在床下睡。这一养就是3年。

蒲天贵和熊秉衡回忆,开学第一年,学校4个专业各1个班:农机班、农电班、中文班、数学班。学生多以推荐的形式入学,是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前(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唯一一批“自谋职业”的学生。

偏偏是这批学生学习最刻苦,成就也最大。“可能是经历过那个年代,才更知道知识的可贵。”蒲天贵说。

1978年12月28日,五七大学正式更位名江津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更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5月10日,教育部同意该校与渝州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渝西学院。2004年,7000余名师生搬入位于城区的红河校区。2005年4月11日,渝西学院更名重庆文理学院。

目前,该校仅有旅游专业等少数学院还在卫星湖校区。

黄瓜山才是他们的“家”

卫星湖校区背后,一条小道隐藏其中。顺着这条小道上山,可以直达到黄瓜山上。途中有几处坟,文理学院几位第一代教师就葬在这里。其中一处墓碑上刻着“王季洪”三个字。

“他是河南人,毕业于河南大学,后留校工作。”熊秉衡说。因时代原因,1957年开始,他被劳改了十多年。五七大学创办之初,应熊秉衡等人邀请,王季洪放下锄头,重新拿起荒废已久的教科书。

熊秉衡和蒲天贵还记得,王季洪学识渊博,书也教得很好。时运不济,王季洪进校没多久就患上了尿毒症。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家属将骨灰安葬在学校背后的黄瓜山上。

熊秉衡至今还记得原重庆师专副校长傅道文说的那句话:“我(葬)在南京,就是孤魂野鬼。黄瓜山才是我的家。”傅道文专门给他打来电话,询问去世后能不能在黄瓜山安葬。

可当时黄瓜山出现滑坡,傅道文最终被安葬在白塔陵园。为了圆老人生前的愿望,家属特意从黄瓜山上取了一搓土,放入墓中。

生相随,死也相依。对他们来说,这里不仅是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心存感激。”熊秉衡说,“是那个时代解放了我们。”

湖即是校 校即是湖

最近几场雨后,卫星湖水漫了上来,通往桃花岛的小桥快贴近水面了。岛上花开正艳,不时有人走过小桥,远远看去如同传说中的“水上漂”。

三十多年前,桃花岛只是一个荒岛,杂草丛中长着几颗毛桃树。卫星湖其实最早被叫做卫星水库,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要上桃花岛,还需要乘船。

熊秉衡说,他们刚来的时候,觉得“水库”二字不好听。“文人多嘛。”于是改称“湖”。再后来,一道水泥桥联通了湖中小岛,岛上修建小亭、观景台,种植花草树木,改名为“桃花岛”。

至今,湖区周边还保持着最自然的风光。绕湖而行,时常可以看见拿着书的学生在湖畔埋头苦读,为卫星湖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湖即是校,校即是湖。“单就风景来说,我觉得只有武汉大学可以媲美。他们有东湖,我们有卫星湖。”熊秉衡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师生发现黄瓜山上总有清泉流出,清凉甘甜。于是,学校在山下修建了蓄水池,成为全校师生的饮用水源。如今,时不时还能看见老师或市民远赴该处打水。

“这里安静,空气也好。”熊秉衡说。他在卫星湖畔住了近36年,阳台上摆着几个盆栽。时间久了,连鸟儿都在盆栽上做了窝,现在都已有4只了。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夏明宇、陈挚《记忆文理》一书,在此表示感谢。)

相关阅读:

大连大学

张律师感谢您的访问。